韩国态度突然变了,还是不敢得罪美国?李在明亲口否认“亲华”,不想让美国担心

据金融界报道,韩国执政阵营透露总统李在明或缺席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,引发关注。7月17日,李在明与前国民力量党紧急对策委员会委员长金钟仁共进午餐时,针对美方误解其“亲华”的问题,明确表示“处理所有问题都会将美韩同盟放在首位”。这番表态虽未直接使用“否认亲华”的措辞,但核心意图十分清晰——就是要让美国放心,自己绝非外界所认为的“亲华派”。金钟仁作为韩国政坛元老,不仅影响力横跨多个党派,还与美国共和党人士交情颇深,他的“建议”对李在明而言,更像是一种带有压力的提醒,李在明必须通过明确表态来安抚国内亲美势力,稳固自己的执政基础。

韩国态度突然变了,还是不敢得罪美国?李在明亲口否认“亲华”,不想让美国担心

特朗普(资料图)

就在否认“亲华”的第二天,韩国方面就放出了李在明可能拒绝中方邀请的消息。执政阵营称,考虑到美韩同盟等因素,李在明出席中方活动“似乎不太合适”,总统办公室也在考虑缺席方案。若李在明确定不出席,可能会由国会议长禹元植代替。禹元植作为立法机关首长,其是否访华无需总统室同意,这一安排虽体现了韩国政治体系中不同机构的独立性,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层面在中美之间的权衡——宁愿选择让国会高层出面,也不愿总统亲自赴华,以免触怒美国。

当前美韩关税谈判正处于关键阶段,美国计划对韩国汽车、半导体等产业加征25%的关税,这对依赖出口的韩国经济来说,无疑是一记重锤。在农产品领域,美方要求放宽超过30个月龄牛肉的进口限制、扩大大米进口配额;在数字产业,要求撤销《网络平台中介交易公正化法》、允许谷歌传输高精度地图数据至境外。此外,美国还提及分摊驻韩美军防卫费、要求韩企大规模对美投资等事项。面对这些压力,李在明政府不得不优先考虑美国的态度,担心因出席中国活动而被美方视为“立场不坚定”,进而在谈判中处于更被动的地位。

韩国政坛长期存在深厚的亲美传统,从政府高层到部分政党,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李在明虽然在竞选时打出“务实外交”“改善中韩关系”的旗号,但上台后发现,自己面临着来自党内党外的多重压力。像金钟仁这样的元老级人物,背后代表着一股强大的亲美势力,他们对李在明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影响。若李在明坚持“亲华”立场,很可能会遭到这些势力的联合抵制,导致政府运转不畅,甚至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。在这种政治生态下,向美国示好、在中美之间“选边站”,成为了李在明不得不做出的妥协。

韩国将美韩同盟视为外交政策的基石,在处理国际事务时,往往会优先考虑与美国、日本的关系。目前,美韩、日韩领导人会晤行程尚未确定,李在明政府担心若总统先访华,可能会引发美国的不满,被认为是“忽视”美韩同盟的重要性。从韩国的外交逻辑来看,他们更倾向于将与美日的合作摆在首位,形成所谓的“三边协调”,然后再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。这种外交排序的选择,使得中韩关系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,李在明拒邀出席中国活动,正是这种外交策略的具体体现。

展开全文

李在明胜选之初,因其相对中立的对华态度,以及提出的一系列改善中韩关系的主张,被外界视为“中韩关系回暖的希望”。他知道韩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市场,与中国交好能带来诸多利益,所以支持加强中韩合作。然而,此次否认“亲华”并拒邀的行为,让中韩两国民众对他的期待大打折扣。曾经被认为可能改变尹锡悦政府盲目反华政策的他,如今却在亲美道路上迈出了明显的一步,这无疑给中韩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韩国态度突然变了,还是不敢得罪美国?李在明亲口否认“亲华”,不想让美国担心

李在明(资料图)

竞选期间,李在明多次强调要稳定处理中韩关系,甚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合作构想。但上台后,面对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压力,他的政策发生了明显转向。这种“上台前一套,上台后一套”的做法,不仅是韩国政治生态中政客“左右逢迎”的体现,也让外界对韩国政策的连贯性和可信度产生了怀疑。中韩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,而李在明政府态度的转变,使得中国在与韩国的合作中不得不更加谨慎,重新评估合作的前景和风险。

从李在明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,韩国在外交决策上仍然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响,缺乏真正的自主性。尽管韩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,但在安全和政治层面,却紧紧跟随美国的步伐。这种“经济靠中国,安全靠美国”的双重依赖,导致韩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常陷入矛盾和被动。此次拒邀事件,再次暴露了韩国外交的这一根本性问题,也让外界对韩国能否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、实现真正的自主外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。

中国邀请李在明出席抗战胜利纪念活动,既是基于历史上中韩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友好情谊,也是希望借此推动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。对于李在明政府的拒邀决定,中国可以理解其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压力,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和历史情感的问题上,不会无原则地妥协。中国尊重韩国的外交选择,但也希望韩国能够认识到中韩关系的重要性,不要因为一时的压力而做出损害双方长远利益的决定。

尽管李在明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,中国仍应坚持务实的外交政策,继续推动与韩国在经济、文化等领域的合作。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双方在半导体、汽车、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。通过加强务实合作,让韩国切实感受到与中国合作的利益,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亲美倾向。同时,中国也应做好风险预案,对韩国可能出现的不友好举动保持警惕,确保在中韩关系出现波动时,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,维护自身的利益。

中国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,是为了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惜和平,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活动。无论李在明是否出席,中国都会坚定地维护历史记忆,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。中国欢迎各国共同参与纪念活动,共同传承和弘扬反法西斯精神,但也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缺席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决心。在国际舞台上,中国将继续以积极、开放的姿态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
韩国态度突然变了,还是不敢得罪美国?李在明亲口否认“亲华”,不想让美国担心

李在明(资料图)

李在明政府在24小时内从否认“亲华”到拒绝中方请帖的转变,反映了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艰难处境和外交无奈。这一事件既是中韩关系发展中的一个插曲,也让外界对韩国的外交走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对于中国来说,需要以冷静、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变化,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,灵活应对,推动中韩关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继续向前发展。同时,也提醒我们,国际政治充满变数,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,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。

评论